一个人的气质是装不出来的,男人没气质,一般是没赚过什么钱;而女人没气质,一般是没读过什么书,气质不是化妆打扮能装出来的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3:54    点击次数:197

图片

都说:“一个人的气质里,藏着走过的路,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。”其实说穿了,就是你生活的底气、被知识浸润过的智慧,还有他人带给你的阅历和成长。我旁边邻居家有一个八十多岁的奶奶,一生节俭,身上穿的是别人不要的衣裳,一日三餐不是腌菜配粥就是水煮萝卜。

图片

但她的眼神里有着岁月打磨留下来的智慧,谈吐之间更是有丰富的认知和不凡的气质。前段时间,我跟她聊天的时候了解到,小时候她家境不错,一直念书念到初中。可初中之后家里不慎失火,偌大的房子烧得只剩空壳。也是那一年,她无奈退了学,背井离乡去学手艺,在那个年代因为有着初中学历,被推举进了国企工厂,端上了一个人人艳羡的铁饭碗。虽然退了学,可她从没有放弃过读书,工厂附近有图书馆,她一下班就钻进去如饥似渴地阅读。

图片

就算是到了记忆力衰退的暮年时代,和她谈起历史、谈起哲学、谈起那些有名的人物和国家,她还能说得头头是道。说起年轻的自己,她骄傲地笑起来:“当年大金镯子也不是买不起,就是我不爱戴,真论起来,还不如送我两本小说!”无论是男是女,气质都不是靠着打扮就能装出来的。男人没气质,一般是没赚到什么钱,口袋空空,底气不足;而女人没气质,一般都是没读过什么书,认知匮乏,见识短浅。

图片

认知的短缺有太多的女孩子,用“提前消费”掏空家底,为自己购入品牌的包包和衣服,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打扮自己,却抽不出半个小时静下心来阅读。也有太多的男人,手里没钱,面对外人时腰就会自动矮下一节,说话总是陪着笑,带着些下意识的讨好;因为没有说话的底气,没有和人叫板的资本,只好把自己的地位放的低一些,再低一些。

图片

《小巷人家》中,小院里黄玲的儿子庄图南就有很多杂志,分给了邻居阿姨宋莹阅读。宋莹看完后立刻就爱上了杂志,对好姐妹黄玲说:“这些杂志看的我呀半天缓不过来神,以前想不到的事、说不出的话,看完这个书就一下子觉得,原来是这么回事呀!”“我以前以为,图南就是图男,是要再图一个儿子,看了书才知道,原来图南就是志向远大的意思,这名字起的真好,真有文化呀!”没赚到钱、没读过书,整个人的底气就会不足,因为肚子里既没墨水、口袋里又没有钱财。

图片

我们作为普通人,没办法行万里路,能够丰富认知的渠道就只有多看一看书、多接触接触人。看书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,将前人总结出的道理、对世界的看法等等,纳为己用,融入到自己的认知之中去。而站在职场或者生意场上,却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,别人待人接物的准则、缓和人际关系的方法、以及生意实战中的掌控力。只有提升认知,才能有温和内秀的气质,带来举止从容的气场。

图片

自我价值感的飞升当你没读过书的时候,你看不起那些掉书袋的文化人,觉得他们“读两年书有什么用?还不是出来打工?”当你口袋里没钱的时候,你嫉妒那些暴发户和富二代,认为他们“不过就是命好,要是我赶上风口,我会比他们赚的还多!”这样的想法,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价值感的缺失,所以才用打压的言论,平复内心的不平衡。

图片

在心理学中有一个“隧道效应”,又叫“隧道视野效应”;指的是当一个人身处隧道之中时,那么其所看到的只是前后狭窄的通道和昏暗的光线,只有走出这段隧道,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。而隧道效应这个概念,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“洞穴之喻”;在这个故事中,一群囚徒被束缚在洞穴之中,就只能看到因为火光而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子,并认为这些影子是真实的事物。所以不要盲目地困在自己为自己设置的一方天地里了;

图片

只有当你切身体会过那种精神世界丰盈、内在心灵充实的感觉后,自然就不会再过多重视你的外表了。因为你的自我价值感得到了质的飞跃,你不再从外部的认可或是包装来获得满足感了,这个时候才是你的气质真正显现的时候。

图片

知识和阅历塑造的“气质框架”有些人会说:“可是我已经没气质十来年了,一时半会能改变吗?况且书里的东西不是自己的,说出口不心虚吗?”我有一个朋友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烦恼。她总是喜欢和人线上聊天,因为她看过很多书,也读过互联网上很多令人振聋发聩的言论;在微信聊天时就可以很顺畅地说出这些大道理,被很多朋友称为“情感导师”。

图片

但是如果在现实中,手边没有资料,她就说不出什么东西来,和其他的朋友在一起也很缺乏现实生活中的话题,因此对这种情况非常焦虑。她觉得,自己是活在别人想象中的人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提出过一个跨学科的概念,叫作“认知脚手架”理论;该理论将我们的学习过程比喻为了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;强调着通过外部支持(教师教育、人脉经验、结构化工具等等)帮助个体逐步建构知识体系。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来就是有知识、懂人情往来的,都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积累起来。

图片

不论是学历、金钱、经验、气质还是外在容貌,都是我们的打开对外通道,获得他人认可、融入群体或者环境的一种工具,也即“脚手架”。当你被文化素养浸润通透,用知识来抵消自卑;这不仅是一种成长的过程,更是我们作为人类将其他事物纳为己用,因此油然而生的那种掌控感与自豪。希望各位也能不再被片面的认知锁具箱,努力提升自我,塑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。-The End -作者-专序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